春秋五霸-楚莊王為何不叫楚莊公?
請問就如題目所說的為何春秋五霸-楚莊王為何不叫楚莊公這是我今天考試的題目他舉出一堆春秋末年的王說這有何時代意義選項1.天子地位低落2.各國競爭激烈3.軍國主義的盛行4.封建貴族的沒落答案為1為啥其他不能選最重要是春秋五霸-楚莊王為何不叫楚莊公還有從春秋到戰國時可看出何變化答案為各國兼併嚴重為啥不能選土地私有化因為他給的兩張圖第一張{春秋}是7個國家第二張{戰國}變成9個國家兼併為何還變多不是一個個併吞掉了嗎還有尊王攘夷的目的是啥麼答案是為爭盟爭霸為啥不能選「為了討好天子」高手相救
大大好!
針對您的問題
小弟簡單的說明一下:Q1:為何春秋五霸-楚莊王為何不叫楚莊公?1.天子地位低落Ans:當時周王室式微
說穿了就是諸侯各踞一方
周天子的勢力已無法有效控管各諸侯
他只是名義上的共主
國際情勢其實是跟著那些強大的諸侯在打轉
其他人之所以稱「公」而不稱「王」
只是因為多少還顧及法統
所以還是以諸侯自居(大家其實很給周王室面子
一直到戰國末期
周王室才被秦國的呂不韋滅掉)
楚不來這一套(其實楚國國君早已稱「王」
不是從楚莊王才開始)
所以就直接稱王。
至於為何不是各國競爭激烈?當時是比誰的拳頭大
不是比誰的稱謂響亮。
軍國主義的盛行?理由與各國競爭激烈相同。
封建貴族的沒落?那些稱公稱王的可都是西周封建貴族啊!
他們爭地盤爭的可開心了!
沒人沒落。
Q2:從春秋到戰國時可看出何變化?各國兼併嚴重Ans:從春秋到戰國的變化當然是各國兼併嚴重
從春秋五霸的崛起就可以看出
齊桓公率諸侯聯軍攻打楚國
名義上是質問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進貢
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霸業;齊桓公死後
楚國崛起
併吞了北方的幾個小國
進而打敗當時尚稱強勝的宋國;之後楚國大軍包圍宋國都城
晉文公率兵救宋打敗楚國;36年後
楚莊王又打敗晉國;東南方的吳越爭霸也是打的不亦樂乎。
春秋尚且如此
戰國就更是精采了
舉個例子:晉國本來是由韓、趙、魏、范、智、中行等六卿把持
後來他們互相兼併
最後只剩韓、趙、魏
三家就把晉國瓜分了。
至於為何不是土地私有化?春秋戰國時期土地還是屬於各諸侯國的領袖所有
有點像中古世紀歐洲的莊園制度
土地掌握在貴族手裡
貴族又是諸侯的臣子
何來土地私有化?在此說明一下
春秋時期大大小小諸侯國
比較叫得出名字的大概有14國(包括周王室)
不只七國
除了有實力併吞小國的像齊、楚、晉、秦、吳、越、宋之外
還有一些隨時有可能被併吞的如陳、蔡、鄭、衛等小國。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
晉國變成韓、趙、魏
所以七個主要大國變成秦、楚、韓、趙、魏、齊、燕
史稱戰國七雄
其他還有一些小國如周、宋、衛、中山、魯、滕、鄒、費等
後來都先後被七國所吞併。
Q3:尊王攘夷的目的是啥麼?爭盟爭霸Ans:尊王攘夷的口號是由齊桓公喊出來的
所謂的王
就是當時實際上已經沒人甩他的周王室
而夷就是當時在比較邊陲地帶如狄、戎等「蠻夷之邦」
楚國因地處南方
當時被認為是尚未開化的「蠻夷」。
齊桓公當時就常常幫著其他諸侯國抵抗狄榮的侵擾
西元前656年
齊桓公帶著八個諸侯的聯軍向楚國興師問罪
他的名義就是「大膽楚國!
你為啥不向周王室進貢?再怎麼說周王室還是我們現在的老大啊!
」最後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
為什麼說齊桓公是想爭盟爭霸?舉個例子:簽訂召陵之盟後
西元前651年
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
周襄王派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祭拜用的肉)、彤弓矢(就是兵器)、大路(諸侯朝服之車)
而且還不要齊桓公下拜受賜。
齊桓公本來想說:那就不拜吧!
但是管仲勸他說:不可以。
於是齊桓公還是下拜收賜。
從此齊桓公便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也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
尊王攘夷不過是一個口號
爭盟爭霸才是目的
周已經衰弱不振
翻不了身了
又何需討好他?
周朝的君王封建
分封各國領地基本上是按照對周代滅商時的功臣與宗族所賜予的封地
諸侯按照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當時未有皇帝之名
所以王
就是天子的稱謂。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
這些春秋封地諸侯的領袖多為公、侯
鮮少有王的稱謂。
只有楚
自始自終多以王自稱
這是因為
楚並非周的封臣
而是南蠻之地的附庸小國。
西元前613年楚莊王登基維也只是繼承楚王而已。
楚
一直以來被屏除於漢人以外
就是因為被鄙視為南蠻
未曾被周室分封。
春秋時期
周王室衰微
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
各國之間互相攻伐
戰爭持續不斷
小國被吞併。
各國內部
卿大夫勢力強大
動亂時有發生
弒君現象屢見不鮮。
《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
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
周初千八百國
至春秋之初
僅存一百二十四國。
一直到了春秋末期
三家分晉後
國數只剩數十國。
弱肉強食
當一個國家軍事能力愈強大
併吞的國家愈多
擁武自重
誰還會把周看在眼裡
只是誰也不想去滅周惹麻煩。
考試裡的國家
絕對不是真實的國家數目
其中列舉的多為大型國家
春秋哪來的韓趙魏燕
我真的搞不懂。
吳在春秋末期
句踐稱霸時已經被越給滅了。
又怎能存活到戰國呢。
我才不管你說的哪幾國
所謂的春秋與戰國分界點就在三家分晉
也就是春秋時期的晉被韓趙魏三家給分贓
從此當然是原本的國家再加兩國。
而燕國崛起跟秦國興起都在戰國初期到中葉。
並非一開始就是戰國七雄。
春秋到戰國當然是國家數目少了
但是強大的國家卻多了
才顧名思義戰國時代。
如果你只是以課本上地圖畫的國家來看歷史
你根本搞不懂時代跟變遷。
請問春秋初期一百二十四國
你要怎麼畫上去小小一張圖。
當然是只畫概略大國。
而戰國就好畫多了
但是也有太多國家小到只有幾座城池
又該怎麼寫呢。
看歷史不要被課本的圖給迷惑了。
西周被滅了後
東周一蹶不振。
尊王攘夷
主要的目的是團結各諸侯國
去抵抗這些外侮。
但是要說話能結冰本身就要有一定的威望與實力
因此春秋最強的五霸就是以此打著天子名號來當中原盟主。
因為大家對周天子多少還有一點供奉的心意
因此盟主霸王就成了大家稱權奪利最夯的稱謂了。
不過一開始齊桓公晉文公的確是懷著尊王攘夷的心態來維持中原的安寧
而後者如楚莊王、句踐
都只是抱著想稱霸的心態。
可不是為了討好周天子喔
紙紮的天子也什麼好討好的。
楚曾被周王室冊封否則管仲在攻打楚國的時候也不會用楚國沒有依時進貢作為理由之一楚的爵位為子爵引起楚國國君不滿所以楚國自稱為王表示與周王室不相上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