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敘述中國古文學重要流派
因該是要中國以前一些重要的讀書流派 因該孔子那一些ㄉㄅ 但是我不太懂 謝謝
《漢書‧藝文志》所記載
一曰儒家流、二曰道家流、三曰墨家流、四曰法家流、五曰名家流、六曰陰陽家流、七曰縱橫家流、八曰雜家流、九曰農家流。
是春秋戰國時代
諸子百家中重要的學說流派。
九流各有所長。
儒家的孔孟中心思想著重於「仁」
強調三綱五常
四維八德
學習六藝
堪稱為知識分子。
老莊道家之學
「以道為理
以德為體
以常為宗
以無為本
充其極致
乃至於無所不為」。
老子力主返璞歸真
順乎自然。
墨家的創始人為墨翟
主張「兼相愛
交相利」
以自苦利人為神聖
重視勇士的精神
即令赴湯蹈火
在所不惜
末流遂演變為遊俠幫派。
法家主張積極變法以富國強兵
通過嚴刑峻法使萬民承順。
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皆為其中翹楚
此家學說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但由於嚴苛的暴政也引起人民強烈的反彈。
名家是專研「名實」關係的學術派別
偏好辯說理論
對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
惠施、公孫龍等專研解析名相
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
陰陽家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理來解釋朝代興衰
預言未來變化
創始人鄒衍提出「五德終始」之說
雖然引起爭霸天下的諸侯好奇
但是最終成為讖緯迷信。
縱橫家有如現代的外交專家
當時游說於戰國諸侯之間的蘇秦和張儀
採取的「合縱對抗」及「連橫和解」政策
即大大影響戰國七雄與秦始皇的決策。
雜家試圖「兼儒、墨
合名、法」
綜合諸家思想而理出一套治國方術
以秦朝呂不韋為代表人。
農家為農業生產技術專家
致力於「播百穀
勤農桑
以足衣足食」。
------------------------------------------------------------跟孔子有關的 又跟流派有關的 只有這個了
參考資料
http://sql.fgs.org.tw/u005book/Showdata.asp?CatalogID=210
讀書流派...應該是公安派...桐成派...宋代理學...明代樸學之類的東西喲...公安派:公安派主要是由「三袁」所領導。
長兄袁宗道、次兄袁宏道、么 弟袁中道
均為此學派之靈魂人物。
其中由以袁宏道為首腦。
宗道詩 文主妙悟
主張文學應出自胸臆之間為佳;中道於唐好白樂天
於宋 好蘇東坡
能在時文之外
自開格局;宏道是公安派理論主要的建設 者。
此三人一出
百餘年來獨佔文壇的復古思想
始告衰退。
三袁對文學的基本主張
即代表公安派的文學立場
其對文學的 基本主張約略如下: 1.主張文章應獨抒性靈
不抒格套。
公安派文主張「非從自己胸臆中 流出
不肯下筆」
這種以抒發情感為本位的觀念
對晚明小品具 有積極的催生力量。
強調作品要有生活內容。
人的生命
不能離開生活而獨立
故欲抒 發性靈
必不能無的放矢
須有生活內容為其基本內涵。
2.反對模擬古文。
認為每個時代的格局各不相同
一意師倣古人的文 章
將導致處嚴冬而襲夏葛之譏。
作品的內容必須隨時代有所演進
秦漢文、盛唐詩
生命力十分飽和
此乃文學不斷向前推演的結 果。
3.特重小說、民歌、戲劇之價值。
自唐宋古文運動以來
一直以宗經 明道的古文為文壇的主流
而含有豐富情感的民間俗文學
則一直 未能登入大雅之堂和古文一論雌雄。
三袁既然主張要能「獨抒性靈 」於是對這些能搖盪性情的俗文學
當然一併予以尊重
並大力提 倡。
在公派的影響下
明末的俗文學作品
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空間 。
桐城派:清初三大家
雖沒有建立系統的文學理論
在散文創作上雖沒有 較高的成就
但由於他們的努力
為後來清中葉的古文復興運動
開 啟了一條道路。
等到中葉方苞、劉大魁、姚鼐出來
才努力提倡古文
正式樹立起古文理論。
由於方苞等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
因此稱他 們的散文流派為「桐城派」。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論
是從方苞(一六六八 -- 一七四九 )開始建立的。
苞字鳳九
號靈皋
晚號望溪
有《望溪文集》。
他 繼承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
提出「義法」主張:「義即《易 》之所謂『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
義以為經
而法緯之
然後為成體之文。
」(《又書貨殖傳後》)「義法」是 方苞論文的唯一標準。
言有物
是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
是說文章要有條理要有形式技巧。
不過
他們說的內容
是有關聖道倫常的 內容。
正如他所說:「非闡道翼教
有關人倫風化不茍作。
」可見內容仍是封建道德。
他概括了向來古文家在章法、用語上的一些成就。
在章法上
他主張「明於體要
而所載之事不雜」(《書蕭相國世家後》);在用語上
他主張「古文中不可入語錄中語
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
漢賦中板重字法
詩歌中雋語
《南北史》中俳巧語」(《 沈蓮芳書方望溪先生傳後》引)
可見他對於文章
要求的是「雅潔 」
雖然戒律過多
但還是便於學者掌握古文的寫作方法的。
他也確 實出過一些好文章
如《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
劉大魁(一六九八 -- 一七八○)
字耕南
一字才甫
號海峰 。
他在作品和理論上
雖無重要的建樹
但他是姚鼐的老師
因之
在桐城派的系統上
便是承先啟後者。
姚鼐(一七三一 -- 一八一 五)
字姬傳
人稱惜抱先生
乾隆進士
官至刑部郎中
曾任《四 庫全書》編纂工作。
中年辭官後
主講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 。
到了他出來
更把方苞的理論具體化
更深入分析
成為桐城作家 所奉的圭臬。
著有《惜抱軒文集》。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的古文主張
在提倡「義理、考據 、詞章
三者不可偏廢。
」就是說
好文章要符合下列三點:一是義 理
即內容合理;二是考據
即材料確切;三是詞章
即文詞精美。
又在學習方法上
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
曰: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
神、理、氣、味者
文之精也;格、律、聲 、色者
文之粗也。
然茍舍其粗
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 類纂序》)八點中
前四點是指文章的內容和精神
後四點是指文章 的修詞和形式。
學習古人範文
須先從後四點入手
繼而專取其前四 點。
前者稱為形似
後者稱為神似。
到此
便是文章的最高階段。
要 之
桐城派主張學習《左傳》、《史記》等先秦兩漢散文和唐宋古文 家韓愈、歐陽修、歸有光作品
講究「義法」
要求語言「雅潔」。
在寫作實踐上
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選用事例和運用語 言
重在闡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所在
不重羅列材料
堆砌 文字。
他們的文章風格一般簡潔平淡
但鮮明生動不足。
為了使學者 有深入的認識
姚鼐特別編了一部《古文辭類纂》作為範本
影響了 以後二百多年的學術界。
宋明理學與清代樸學:理學興起背景在唐代
儒學陣營的人才不若佛道兩宗教團體的興旺。
事實上
佛道兩家人才輩出不說
整個文化氛圍是東晉以來儒佛道(道指道教而非道家)三家混雜的局面。
這種情形哪怕是警覺性高如韓愈
起而排佛
但骨子裡其實有佛教的影響在。
遑論一些儒者和文士禪味十足了。
韓的排佛基於種族文化的理由。
有一次皇帝將佛骨迎入宮中供奉
藉以祈求國運昌隆。
韓則大表及對
但皇帝氣憤不已
將他遠謫南疆。
因此可知
韓視儒家文化為本土文化的精髓
以發揚它來抵抗外來文化如佛教的入侵。
振興本土文化運動由他開頭
並邁出一大步後
繼踵者如李翱和柳宗元之流
則加以深化。
到了北宋
漢人在國防上
西北有鮮卑裔的夏人、北面有契丹人在步步進逼
國勢危如累卵
漢族在外患侵逼之下其種族意識因而愈發抬頭。
北宋時人在種族意識發皇之下
本土文化復振運動便成了動員種族最佳號角。
伴隨抵禦外侮而來的是內部以進行排外來凝聚人心
這時
本土化的溯源工作成了族群上區別敵我的必經之路。
而文化溯源工作自是北宋思想不可逃避的核心工程。
漢族文化的源頭被當成我族傳統的所自來
甚至是傳統的本身。
夏、商、周時代聖王垂訓的法則
被宋人用一種哲學本體論的方式加以詮釋。
而宋儒更將儒經中易經的宇宙論配合陰陽家之說
研發出整套偉大傳統的理論架構。
北宋人建構出偉大傳統
便是宋明時代新的學術風尚
是為理學。
北宋理學態勢理學所欲探究的是道德的先天性問題。
宋儒認為道德是上天所賦予的無上命題
乃是人天賦的本性。
但為何社會上不德之徒處處可見呢?答案是人的秉性被慾望所蒙蔽。
因此禁慾是入德之門。
一如前述魏晉時代有過「聖人有喜怒哀樂嗎?」之爭論。
這個爭論在唐代《五經正義》中
是傾向肯定的答案。
顯然
北宋儒者與唐初儒者在此有個明顯的分殊。
北宋儒者的主張用「去人欲
存天理」這句警語來概括
最為淺顯易懂不過。
南宋理學的發展道德是一種實踐的問題
假如把理學化約成「禁慾主義」
這裡面幾無學問可作。
理學家硬要把它敷衍成一門學問
研究的重點自然不在「人欲」
而在「天理」。
如何認知天理成了成百上千理學家一生的職志。
這之中
發展出兩大學派互爭雄長。
一派以朱熹為代表
主張觀察外界事物而能深造有得;另一派以陸九淵為代表
認為天下的道理俱存在人的本心之中
只消向內體悟
無不豁然開朗。
簡單講
朱派重視知識累積
因此強調唸書的重要性。
陸派則大不以為然
向其對手提問說:「堯舜時何書可唸?」想想堯舜兩位名王處於沒有書籍的時代
卻懂得很多大道理
可見讀書並非求道的必要法門。
而且陸還認為
人類在求道上沒有文化的界限
理由是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心同理同」。
朱熹是位學問家
生平著述甚多
留給後人許多遺產。
但他有生之年不為世所重
他的學說還曾經一度被政府查禁。
朱熹轉運是在他死後。
在元代
他編的《四書集注》被選為科舉的考試用書。
到了清代
在官學體系中
他的歷史地位幾乎僅次於孔子。
明代理學──王守仁學說的昌明明代出現一位奇人
他名叫王守仁。
他原是朱熹學說的信徒
在遵循朱說
觀察竹子七天七夜
觀察不出什麼反而病倒之後
遂從此棄朱學如敝屣。
他轉而開拓陸九淵的學說。
他的許多行徑都是脫俗超群的。
譬如
他結婚當天不在典禮場合
卻跑去向一位道士問道。
又如
他仗義執言
反被皇帝遠謫西南邊荒。
在南下途中特務追躡其後伺機殺害他
幸而他機警過人才逢凶化吉。
未如
他在與土人為伍的蠻荒世界
日與毒瘴為鄰
加上醫藥奇缺
一般人處此境地只有死路一條
不想他不僅沒死
而且還悟道
解決了他思索一、二十年的難題。
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簡易學說
昭示世人:我們都有一顆感知外界的心
叫做良心
它是人生的定向針
會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或抉擇。
從此
「良心」之說不脛而走。
至今
我們在日常生活領域
譴責一個人最嚴重的話
就說:「沒有良心!
」一個人的道德素養的培養
就王守仁看來就是設法去擴充「良心」的能量
如此在實踐層面上一點困難都沒有。
後王守仁時代的理學死去的王守仁不徒然只是一位學界大師受人景仰而已
他還是一位教主
引領著人們何去何從。
他的學生到各地建學校
用以宣揚他的學說。
王學具有易懂好學的特性
而且王及其學生都沒有一般知識分子優越的心態
因此受教的人中有許多是下層人士
連乞丐和婦孺都在聽課之列。
這是王學可以畫破社會階級界限
深入社會無遠弗屆的奧祕所在。
就這點而言
王守仁可說是漢人有史以來最平民化的大學者了。
在文盲充斥的漢人農業社會裡
王守仁此舉更是榮膺平民化的大教育家而無愧。
考據學:經典解碼術明帝國潰亡的刺激使得漢人菁英社群分化
其中一派以前朝遺民自許
不做清朝的順民。
他們不僅拒服公職
而且群趨明帝國潰亡課題的鑽研。
他們大致上有個共識
一方面將亡國歸咎於王學末流的束書不觀
另一方面寄望後世有聖人出時放棄君主專制政體。
他們的前一個反省立即在當時的知識社群獲致熱烈的回應;後一個夢想則在兩個世紀之後發生作用。
當時的學者依然相信
聖人已將宇宙人事的祕密寫在儒家古典的四書和五經這些書中。
這個祕密的開解必須以瞭解經書的字義做基礎。
但由於古書在傳世過程中
有因種種原因造成原典的脫漏、摹寫錯誤等問題
造成文本已不復當年聖人所寫原本的面貌
再加上
上古文字在語法上與後代的有出入
這些都增加後人解經的困難。
清初儒者既然形成「非讀經不可」這樣的高度共識
底下就要展開有別於明人的「讀書但觀大義」這樣的作法。
他們汲汲於經書版本的校勘、以及上古語音和字源學的再建構。
他們相信
聖人經書的微言大義有待精確的掌握
不可如宋明學者般人各一說
而上述的古籍整理工作正是達到目標的不二法門。
這樣的工作吸引清初一百年成百上千的學者投入其中。
這種考據學風被民國初年以西法治學的人引為同志
並給予高度評價。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回顧這段學術史
我們會感覺
在文化上清儒與我們的距離很遠。
儘管如此
清儒工作一百年的成績當中不是挑不出值得一讀的作品
像顧炎武《日知錄》和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就是
只要我們有耐心、想去瞭解他們的話。
秦始皇陵墓,秦始皇的故事,秦始皇兵馬俑,秦始皇心得,秦始皇的情人,秦始皇本紀,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墓,秦始皇的地下京城,秦始皇 麗妃秦始皇,春秋戰國時代,流派,中國,鄒衍,李悝,張儀,三綱五常,陰陽家,縱橫家
私立|推甄|畢業證書|統測|聯招|智力測驗|獎學金|研究所|碩士|指考|二技|國外|EMBA|博士|保送|社會組|技術學院|自然組|分數|補習|大學|性向測驗|備審資料|轉學考|入學|轉系|科系|基測|教案|簡章|
七雄爭霸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2706872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