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爭霸
五霸七雄是哪五霸哪七雄?
五霸七雄是哪五霸哪七雄?有他們ㄉ故事ㄇ?
東周之紛爭 -- 春秋五霸公元前 770 年 -- 前 221 年到了春秋中期
從齊桓公登位(前六八五年)算起
才進入重要的爭霸時代
出現了所謂『春秋五霸』。
一、齊桓公尊王攘夷:在五霸之中
齊桓公(前六八五年 -- 前六四三年執政)稱霸最早。
他任用管仲(? -- 前六四五年)為卿
推行政治、軍事、經濟之改革
首倡『尊王攘夷』
遂使地瀕東海的齊成為泱泱大國。
齊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
平定狄亂以存邢、衛
解王室之禍而定周襄王之位。
特別是公元前六五六年
齊桓公率魯、宋等八國軍隊
征伐南方之『楚蠻』
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迫楚訂盟
阻其北進
奠下了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六五一年
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
與會者有魯、宋、鄭、衛、許、曹等
周天子也派人前往。
總計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
管仲對齊桓公霸業貢獻良多
孔子尤其對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稱讚不已:『管仲相桓公
霸諸侯
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論語.憲問》二、宋襄公圖霸落空:桓公死後
諸子爭立
齊國漸衰
楚國覬覦中原。
宋襄公(前六五零年 -- 前六三七年執政)會合幾個小國
想自充霸主。
但公元前六三九年會盟於盂(今河南睢縣西北)時
襄公竟一度為楚所拘。
公元前六三八年
宋與楚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
時楚兵強大
但襄公與之作戰時卻大講『仁義』
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
結果宋師大敗
襄公受傷
次年因重傷而卒。
三、晉文公繼起稱霸:齊桓公之後
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
真至晉文公(前六三六年 -- 前六二八執政)時才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
文公早年飽經憂患
在外流亡了十九年
即位後乃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
整頓內政
發展軍事
使國力大盛。
方文公即位之時
周室發生內亂
襄王蒙難出奔於鄭。
趙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方今尊王
晉之資也』
文公乃於公元前六三五年獨力勤王
匡扶周室
迎襄王復位
於是晉之聲名大噪。
公元前六三二年
晉文公領齊、宋、秦之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大敗楚軍
歸途中大會諸侯於踐上(今河南鄭州北)
天子遣人命其為『伯』(霸)。
後來
晉文公又會諸侯於河陽(今河南孟縣西)
周襄王亦被召與會。
晉文公因戰勝楚國而稱霸於諸侯
文公死後
晉國之霸業猶維持百年之久。
四、秦穆公稱雄西戎:秦僻處西陲
周初為附庸小國
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
並承平王賜給岐山以西之地
後定都於雍(今陝西鳳翔南)。
到了秦穆公(前六五九年 -- 前六二一年執政)時
國勢逐漸強大起來。
秦穆公善於任用賢能
他以客卿百里奚、蹇叔為左右相
授以國政
立意改革
並屢欲東窺中原
參與爭霸。
秦穆公曾助晉文公回國登位
以擴大自己的影響。
前六二七年
晉文公剛死。
不久
秦穆公即乘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國
後因鄭有備而退回
但行經殽山(今河南洛寧)地區時
被晉襄公設下的伏兵狙擊
結果秦師全軍覆沒
三帥都被晉軍所俘。
前六二五年
秦再伐晉
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
秦又敗北。
過了一年
秦穆公復揮兵東向
渡過黃河後即將渡船全部燒掉
以 示和晉決一死戰之心
結果打敗了晉軍。
秦國對晉作戰雖取得過勝利
但晉畢竟是實力雄厚的大國
秦之國力一時難敵
其東進之路仍被晉國所阻擋。
於是秦穆公便轉而向西發展
致力於攻伐周圍的戎人
結果終於『益國十二
開地千里
遂霸西戎』
周天子聞訊也遣使送金鼓以賀。
五、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位於江、漢流域
向被目為南方之蠻夷。
其先熊繹在西周初曾被成王封為子爵
但楚國對周室時服時叛
不受封建之約束。
春秋初年
王權衰微
楚君熊通索性於前七四零年自立為王(即楚武王)
欲與天子分庭抗禮、較一長短。
不久其子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國勢進一步強大起來。
春秋初期
強楚實乃中原諸國之心腹大患
而霸政之『尊王攘夷』也往往以抑楚為其主要目標。
楚早就有窺伺中原之志
故長期以來
一方面併吞周圍小國一方面不斷向北推進。
但它先在齊桓公時被阻於召陵
繼而在晉文公時戰敗於城濮
使北進圖謀一再受挫。
晉文公死後
楚又重新投入逐鹿
特別是到了楚莊王的時候(前六一三年 -- 前五九一執政)
其勢更加囂張。
前六零六年
楚莊王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
竟觀兵於周郊
飲馬黃河
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
故楚國代周之野心昭然若揭。
前五九八年
楚破陳國之都。
次年
又興兵圍鄭
迫鄭降
晉聞訊派兵救鄭。
晉、楚兩軍於前五九七年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
時晉國將帥不和、政令不一
故晉軍被楚所敗。
此後
陳、蔡、許、鄭俱從楚。
前五九四年
楚軍又圍宋
宋人告急於晉
晉不能救
宋只好與楚言和。
這時中原各國除晉、齊、魯等外
全部尊楚莊王為霸主。
邲之戰後
楚莊王雖稱霸於一時
然晉國猶不可忽視。
此後一段時間
晉、楚雙方勢均力敵
難分勝負
結果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之。
公元前五四六年
宋國執向戌倡議弭兵
他奔走拉攏晉國執政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
使晉、楚、宋、魯、鄭、衛、陳、蔡、曹、許、齊、秦、邾、滕等十四國在宋國召開弭兵大會。
結果由前述十國簽訂盟約
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
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
向兩國同樣貢獻
承認兩國為共同霸主。
於是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
史稱『向戌弭兵』。
http://www.sokamonline.com/C-Hist/E_Zhou02.cfm戰國七雄(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水利的興修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春秋中後期
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
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
齊國的田氏
晉國的六卿。
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
控制和瓜分公室
並互相爭鬥
以擴充領地。
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
剩下韓、魏、趙三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
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
田民廢除了齊康公
自立為國君
也得到周王的承認。
三晉和田氏的勝利
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酪政治法則。
於是
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
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
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
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
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
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驟膨脹。
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
是掠奪更多的土地
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
所以
這個時期
戰爭愈來愈多
愈打愈大。
據統計
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
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
戰爭打起來
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
西漢末年的劉向
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
取名《戰國策》
從此
人們都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
人稱「戰國七雄」。
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
盡地力之教
建立武卒
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
發展經濟
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國。
魏武侯時
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
離魏至楚。
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
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
裁減冗官
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
明法審令
禁止私門請託
也日益強盛了起來。
但楚國舊勢力太強
楚悼王剛死
吳起就被亂箭射死。
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
招徠士人
發展水利
對外用兵
圖謀吞併以濮陽為都城的衛國
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
這時
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
大力整頓政治
鼓勵臣民進諫
制定法律
招撫流亡
經濟迅速發展
成為實力僅次於魏的大國。
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
齊國以田忌為將軍
孫臏為軍師
用奇計打敗了魏軍
從此
齊國成為中原最強的國家。
為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
齊宣王擴建位於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
對前來稷下的學者
給予土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
讓他們專心學術
培養弟子
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為徹底。
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
重農抑商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
獎勵軍功
編制戶口
實行連坐之法
使秦國成為戰國中期以後最為強大的國家。
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
新法卻並未廢止。
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
展開了爭取其他諸侯國、孤立對方的鬥爭
而韓、魏、趙、楚、燕等國
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
這時
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
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
導演了一幕生動悲壯的活劇。
強大起來的秦國
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
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
建議與魏、楚相親善
接著在魏、楚的配合下
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
將軍隊開到洛陽
挾天子以令諸侯
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
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
完成稱王的大業。
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
遂以張儀為客卿。
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
又將所奪土地還魏
迫使魏國首先事秦
納上郡十五縣予秦
對其他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
張儀被任命為秦的國相。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
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
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
以聯合抗秦。
但不久
楚國就派兵伐魏
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
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
被驅逐。
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
不得不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張儀為魏相
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
但張儀的真正意圖
是要魏國首先事秦
而讓其他諸侯國仿效。
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
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
於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
趕走張儀
以公孫衍為魏相。
次年
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
以楚懷王為縱長
被秦擊潰。
此後
秦不斷進擊三晉
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機會
出兵佔領了巴蜀全境
獲得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
燕王噲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
子之為王三年
國內大亂
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結黨進攻子之
百姓反攻
殺太子平和市被
死者數萬。
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
五十餘日
就攻取燕國全境。
由於齊軍大量殺戮平民
燕人起而反抗
齊軍被迫撤退。
但此事證明
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
同時
齊與楚結盟
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
為了破壞楚、齊聯盟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
使楚與齊絕交。
當楚懷王察覺受騙
又發兵攻秦。
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
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里。
張儀又說服韓、趙、燕與秦連橫。
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
齊、韓、魏聯合政楚
殺楚將唐昧。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
楚懷王受騙往秦
被扣留
最後死於秦國。
從此
楚國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改傳統的甲兵為騎兵
改車戰為運動戰
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
成為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
秦昭王為了打擊趙國
派穰侯魏冉到齊
約齊閔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
聯合五國攻趙。
游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
勸告齊閔王放棄帝號
發動合縱
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
於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聯合政秦
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
此後
趙將趙奢、廉頗
趙相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
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齊軍從燕國撤退後
繼位的燕昭王奮發圖強
卑身事賢
以圖雪恥復仇。
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
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
使燕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
蘇秦則作為間諜出使齊國
勸說齊閔王伐宋、攻楚
以削弱齊的力量。
二人並與趙、魏、楚等國約定
聯合伐齊。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
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
聯合攻齊
一直攻破齊都臨淄
奪其大部分疆土
雖然後來齊將田單收復了失地
齊國從此再也沒有與秦抗衡的力量。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
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
揭開了秦國統一戰爭的序幕。
楚國避秦軍威勢
遷都於陳
愛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
投汨羅江自盡。
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
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
就是與遠方國家結盟
集中力量先打敗鄰近的國家
再逐步兼併其他各國。
秦昭王納范雎之策
於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韓
封閉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繫
迫使韓國將上黨獻給秦。
上黨軍民向趙求救
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
聲援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
秦派大將王齕奪取上黨
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
廉頗加固壁壘
以守為攻
打破了秦兵速戰速決的計劃
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
秦用反間計
使趙國以年輕氣盛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趙軍統帥。
秦國同時秘密地換來大將白起。
趙括一到前線就主動出擊
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趙軍
並將趙括包圍起來。
趙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
殺人以食
軍心大亂。
趙括冒險突圍
當場喪命
全軍大敗。
白起將趙軍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一個強手的決戰
也是戰國最後一次大戰。
至此
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
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
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他們禮賢下士
廣招賓客
關心國事
謀取權勢
採取各種公開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
長平戰後
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
秦軍的殘殺
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
在危急存亡面前
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
大敗秦軍。
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軻去刺殺秦王政。
然而
歷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
六國終於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
戰國時
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
但仍在洛陽一帶勉強維持。
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
共修建了兩座城。
西邊的方十七里
叫王城
東邊的小些
叫成周。
戰國時
由於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
先後出現了居於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為都城的東周公
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於東周公治下。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
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
斬首四萬。
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攻秦
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
秦昭王於是發兵攻西周
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
西周滅亡。
同年
周赧王死去
作為天子之國的周朝不復存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
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
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
一百餘年間
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
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
獎勵軍功
軍隊裝備優良
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
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
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
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
秦莊襄王繼位
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
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
取韓之成皋、滎陽
建三川郡。
次年
秦軍擊趙
伐韓
在上黨設太原郡。
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死
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
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
秦軍攻魏
奪其酸棗等二十城
設東郡
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
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
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
至此
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
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
平嫪毒之亂
嬴政親自執掌政權
隨即出動大軍
以摧枯拉朽之勢
橫掃六國舊勢力
史稱秦滅六國。
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
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
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
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
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
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http://www.greatchinese.com/emperors/zhanguo.htm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王戰國七雄齊秦楚燕韓趙衛故事??? 很多啊這種事情看你是要要勤勞一點跑一下書局或者翻一下歷史課本又或者在奇摩搜尋一下就有一堆了嘛......
司馬昭|司馬懿|哥倫布|劉備|隋文帝|洪秀全|孫權|張飛|乾隆|曹植|梁啟超|希特勒|康熙|康有為|慈禧太后|周瑜|毛澤東|施琅|劉銘傳|鄭成功|吳三桂|黃忠|林爽文|光緒|司馬炎|曹操|鄧小平|孔明|溥儀|關羽|朱元璋|武則天|雍正|楊堅|鳳雛|拿破崙|李世民|秦始皇|
七雄爭霸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601745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